当前位置 : 首页 > 
> 美丽港区 > 历史人文
乍浦名门邹氏三百年传承(上)
发布日期:2018-11-30 14:08 信息来源:嘉兴港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 浏览次数:

古镇名门乍浦寻根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一个姓氏源自何时何地,原始祖究竟是谁,居住在何方,自己的家族经历了怎样的繁衍变迁,有着多少值得传承的家风美德?那种流淌自祖先血管中的神秘力量是如何在家族中建立起一种强大的心理凝聚力?进而,又成为一个家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又与时俱进、再创辉煌的原动力。2014年,乍浦籍知名人士邹身城先生连续两次致信乍浦镇相关部门,既表达思乡思友之情,更期望在乍浦立起一块“杭州湾乍浦港兴衰见证铭箴”碑。


  邹身城先生是乍浦邹氏望族后代,生于1927年,现定居杭州。他幼时曾在乍浦三山会馆内的九峰小学求学,13岁离乡,迄今已七十余载。青壮年忙于升学、转学、就业、调动,辗转流徙,晚年定居杭州。安定以后,反“平添思乡之情,而发寻根之想”。


  邹身城先生是一位在史学研究领域颇有成就的学者,曾几次被特聘为《平湖县志》顾问。他的寻根问祖,引起了乍浦镇相关领导的重视,相关领导也几度专程拜访了邹先生。原来,邹氏一族于乍浦寻根问祖由来已久,而2014年的邹氏一族重聚,让邹氏族人的寻根心情更为迫切。2014年10月2日,风和日丽,秋风送爽,在共和国65岁生日之际,邹氏族人离散半个多世纪后终于在乍浦重聚。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杭州、苏州等五地的亲友共计25人,他们代表了乍浦邹氏的九世、十世、十一世后裔。聚会亲友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邹竞,还有教授、博导、研究员5人,厅级干部3人,诗人、散文家、翻译家各一人,医师1人,在读研究生2人,可谓人才济济。我国著名的材料专家汪光裕博士,闻讯后也专程赶来参加邹氏家族重聚盛会,因为他是已故的邹氏八世后裔、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邹元爔院士的得意门生。邹氏海外族裔也发来专电致贺。


  聚会席间,大家按照旧时邹氏“长子长孙”主持家政的“族长制”传统,一致推举现家族中最年长且德高望重并唯一掌握“家族密码”的史学家邹身城为族长。然后由族长邹身城牵头筹划寻根问祖有关事项,并以邹氏家族乍浦起源纪念集的形式,编写《家风清正社会和谐——古镇名门三百年传承》文献。


  不久,邹身城以邹氏家族世居乍浦三百余年之经历,撰写了《杭州湾乍浦港兴衰见证铭箴》一文,其中写道——


  余家世居乍浦,与古镇命运相共。始祖初来定居时,全镇居民仅数百户。赖海湾为生,而苦于东洋倭寇时来骚扰。加以郑氏与满清隔海对峙,以致海岸封锁,民不聊生。俟康熙扩军出海,统一台湾,并威慑倭寇,海疆安靖,始利海港发展。吾祖先世业染织,欣逢国泰民安,及时扩建邹氏追远堂布庄,开发多种产品,运销东洋与南北洋。吸引远近客商,百舸争来,繁茂市场。继花布业之后,百业兴起,木业、水产、瓜果,呈后来居上之势,四大支柱行业协力助推,乍浦由千人小镇勃兴成为拥有八万多人口之杭州湾一带最大海港,一度达到四倍于上海之规模。盖上海在正式开埠之前居民不足两万。为此人们赞誉四大行龙头“伊、颜、陈、邹”为四大望族。港口之繁荣局面,持续近两百年,而邹见山率先革新产业推动海运之功不可没焉。进入近代,外寇内乱,战火频发。邹晓听眼看海塘布庄毁于一旦,率百家富商由内河撤往上海。途遭土匪袭击,赖晓听兄弟手执火枪,兀立船头开路,击散盗匪,保留一点资金,于战后从事复业。奈五口通商后洋商拥入,土产凋零,乍浦港几度衰落。邹修焘挟余资赴上海创业,开办扬子航业公司。先期颇著业绩,遭日商联合六国大公司挤压而破产。时唯孙中山考察乍浦具有一定竞争潜力,著《建国大纲》设计复兴乍浦附近为“东方大港”。奈何艰于条件,一时难能实现。抗日军兴,人口流散,分往外地谋生。其中邹氏遵家训“崇教好学”,后裔名人辈出。有参加抗日袭击日军据点,有赴欧美留学,学成归国,献身科研,成为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导者多人。有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有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为故乡争得荣誉。游子身在远方,心系故土。目睹东方大港重启宏图,预祝早日与上海国际自贸区加强联系,必将成就国际航运中心有力辅翼。但须警惕东邻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宜警钟长鸣,免蹈覆辙。缅怀海洋文明,其衰也忽,其兴也勃,事在人为,有厚望焉。


  这既是对乍浦历史记述的补充,又是乍浦邹氏家族繁衍变迁及寻根问祖、传承家风的如实记录。邹氏一族对故乡乍浦的拳拳之心和赤子情怀,使人深受感动。2015年10月9日,平湖市纪委书记徐春华及有关方面领导专程赴杭州拜访邹身城先生。2015年11月,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杭州湾乍浦港兴衰见证铭箴》碑在乍浦观山的葫芦城旁竖立起来,既向大家昭示了东方大港的一段辉煌历史,也讲述着乍浦古镇名门邹氏三百年的传奇故事。

 

一路逃难来到乍浦

 

   明末,邹氏一族由北方南来。在继续南迁的邹氏一族中,一位叫邹阿宝的姑娘在跟着年迈体弱的父亲一路辗转时,不幸与族中其他亲人失散,父女俩只得相依为命,一路坎坷。此时又偏逢两江激战,清军大肆屠戮,令后世惊魂的便有“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然后又延及无锡、湖州一带。南逃之中,邹阿宝父女俩整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忽然有一天,邹阿宝父女在逃难路上偶见一位少年,孤单一人,也是不胜惶恐。经过了解,这位少年姓王名玉弟,因为战乱成了一名孤儿。同为天涯沦落人,便结伴而行。玉弟比阿宝小2岁,一路上,阿宝和玉弟就姐弟相称,互相照顾。阿宝之父看玉弟为人忠厚老实,就想招他为入赘女婿。玉弟一口答应,三人就结为一家继续南行。最后,他们来到了古镇乍浦。据邹身城先生考证,邹氏阿宝三人初到乍浦时,正是倭寇不断来我东南沿海骚扰之后。经倭寇多次掠杀,乡镇村落残破,市镇萧条。历史上,乍浦沿海居民大都赖捕鱼和海运谋生,倭寇骚扰乍浦,百姓眼看出海危险,纷纷逃离港湾,其时,乍浦镇居民仅剩下二三百户。但邹氏阿宝父女还是决定在乍浦停留下来。因为,他们看准了乍浦是个适合创业的好地方。一是乍浦当时是棉花种植区,当地农村有种棉纺纱织布的传统,而自宋元开始就经营纺纱织布的邹氏家族,到阿宝时,仍有一手祖传的染织好手艺,这是白手起家创业的基础。二是乍浦有海运港口和直通大运河的内河码头,水上交通方便,这是经商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当时的邹阿宝不但有经营头脑也颇具创业能力。初到之时,在邹氏三人一无住房可居,二无田地可种的状况下,他们就是靠染织手艺和勤劳的双手,白手起家创业,逐渐积累资本,为开创和奠定乍浦邹氏一族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见山出世落地生根

 

    邹氏三人最初定居在乍浦的什么地方呢?据邹身城先生从祖辈那里口传下来的记忆,邹家老宅当在乍浦镇的西巷。


  乍浦镇的西巷在海塘的北侧,是属于乍浦镇西面的一块宝地。明代汤和到乍浦度地筑城,在乍浦筑起了一座高二丈、周九里的四四方方城墙。乍浦城墙的墙基用青条石修筑,城楼上则用硕大的城砖平砌而成,非常坚固。城墙里面的夯土,取之于城墙外围约三丈之外,取土之处后来就成为乍浦的护城河。这样,原本与乍浦镇相连的西巷,就被一条护城河挡在了乍浦城外,用现在的话说,乍浦镇的西巷事实上是位于乍浦古城西面、护城河外的一处城乡接合部。但乍浦巩固海塘和城墙后,便带动了后来地方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邹阿宝父女及女婿王玉弟初来乍浦时,见百姓逃离后的乍浦镇只剩两百来户百姓,而乍浦城的西巷一带当时更是人烟稀少十分冷清。但也正是乍浦西巷当时这种人烟稀少的环境,才有利于外来人口的移居。同时西巷因为南面紧靠大海,有停靠海船的码头,东面是直通乍浦塘的护城河及内河码头,水上交通十分方便,这是创业经营的有利条件。邹阿宝父女及女婿选中西巷这块风水宝地安家落户定居下来确是具有发展眼光。


  邹氏三人在乍浦西巷定居下来后,第一件事就是白手起家创业。阿宝勤俭干练,又有纺织手艺,主持家务;王玉弟协助妻子做营销业务;邹太公则里里外外帮忙,一家人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不久,阿宝有了身孕。十月怀胎分娩之日,当阿宝听到小孩的第一声啼哭,她就问玉弟,是男是女?当阿宝说是个男孩时,阿宝脸上顿时一片灿烂。玉弟让阿宝给孩子取个名字,阿宝想了想问玉弟:“你开门第一眼看到什么?”玉弟答:“看见对面是群山。”于是,邹阿宝脱口而出:“那就叫见山吧。”就这样,生于乍浦的邹氏长子邹见山从此成为北方邹氏南迁至乍浦之始祖。以乍浦邹氏“见山公”落地生根乍浦为始祖起,乍浦邹氏至今三百年,已有了十一代的传承。

  名门望族之桂冠,绝非容易得来。中国文史出版社《世家大族》课题组编的《金平湖下的世家大族》,记载了早期移民乍浦的“伊、颜、陈、邹”四家族对乍浦兴盛和发展之功不可没。所谓“世家大族”,是指一个家庭定居一地在某个领域具有一定作为,且其子孙能世承家业,方可称为世家。《金平湖下的世家大族》还认定,所谓“世家”,主要依据有三个方面,一是纂修家谱的;二是建有祠堂的;三是地方文献中载录家族人物较多的。至于“大族”,则强调家族的影响力之非同一般。乍浦邹氏入选为乍浦世家大族,以上条件全部具备,而且相当出色。

 

邹氏布庄兴盛西巷

 

  邹氏一家在乍浦定居后,从先祖邹阿宝父女及女婿玉弟凭手艺创业开始,到见山在乍浦出生,算是正式在乍浦落地生根。乍浦邹氏九世裔孙、知名史学专家邹身城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邹氏见山公赖母心灵手巧,织染养家哺育后嗣,传承生产技术。”事实确实如此,据邹身城先生忆及祖辈传下来的邹家历史,随着邹见山日渐长大成人,很快子承母业,挑起了家庭经营的重任。他发现乍浦当地农民普遍种棉养蚕,但农民的棉花、蚕茧生产还停留在自种自给的原始阶段,不重加工,更不重外销,而且棉纱织品大都素色,织与染也相脱节。于是,邹见山发奋图强,在乍浦西巷开起了“追远绸布庄”,兼有织坊与染坊,织坊和染坊还特意请来专业师傅管理。“追远绸布庄”渐渐以多种花色品种受到乍浦及乍浦以外百姓的欢迎。“追远绸布庄”的销售渠道也越来越宽,从一开始的小打小闹零售,到小批量的批发,后来又发展到外销,生意越做越活跃。而随着“追远绸布庄”业务的扩展,织机与雇工也相应增加,一时形成了初具资本主义萌芽的工商模式。尽管如此,邹氏一门男女老少仍然在自家作坊里勤劳如故,全家人与雇工一起劳动,见山公同时要求自己的孩子尊敬师傅,勤学技艺,严禁游手好闲的纨绔陋俗。事实上,正是见山公在乍浦落地生根后继承了母亲邹阿宝开创的基业,一门心思经营家庭作坊“追远绸布庄”,才使他们在乍浦白手起家创业的纺织业步步上升,为后代人持续经营百年老店“追远绸布庄”奠定了基础。


  尽管邹见山的“追远绸布庄”销售渠道内外皆有,生意也越做越活跃,但染织、贩布因遇到海禁等导致的运输不畅诸多原因,“追远绸布庄”曾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经营并不理想。但也正所谓贵在坚持,随着海疆安靖,“海禁”解除,海港开放,乍浦的海港贸易重又进入发达阶段。市场的繁荣助推了乍浦这个原来只有千人的小镇,趁着海疆安定而大步崛起,不长时间即勃兴成为杭州湾口岸最大名镇,镇上居民连同外来流动人口一度在五六万人以上,而当时尚未正式开埠的上海城市人口才不足两万。乍浦诸多商家善于利用外部良好局面借势创业,还能及时革新经营方式、生产技能、营销渠道、作坊规模、街市布局,并以主行带动百业,促进了乍浦海港大发展。乍浦邹氏“追远绸布庄”也由此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

  邹氏“追远绸布庄”所在的乍浦西巷塘一带旺季时常停满外来船舶。这时,已是乍浦邹氏二世的邹见海已然挑起“追远绸布庄”的重任。他看到乍浦西巷塘一带货运兴旺,觉得这是发展业务的良好机会。于是,他在西巷塘沿街设置了接待客商的客店,对外来船舶的客商管吃、管住、管休闲。同时在街旁建有发货的货栈,配有搬运装卸的劳力,还设置出售活用品、土产特产的小商店。在西巷街市后面,邹家又陆续造起了可容雇工食住的房子及库房。据记载,乍浦西巷“追远绸布庄”的食堂一度有百余人进餐,每到开饭时间,布庄就要敲钟提醒员工。如此“钟鸣鼎食”,就是当年“追远绸布庄”的真实写照。同时,邹氏“追远绸布庄”转变经营方式,把原先限于内销土布加工的低端行业提升为内外结合,外销为主,又在改进印染质量、增多花式品种上下功夫,从而扩大了邹氏“追远绸布庄”的规模和营销渠道,逐步打响了“追远堂”品牌,从而吸引了东洋日韩、南洋闽广、北洋鲁冀的商贾。这也是邹见海继其父邹见山后兴业鼎盛的一个时期,而一业带头,百业同盛,邹氏“追远绸布庄”与其他乍浦大族一起,推动了乍浦古镇的空前繁荣,乍浦古镇四大望族“伊、颜、陈、邹”由此名扬四海。


  “康乾盛世”使邹氏家族发家致富,终于在乍浦大起家业,在当时建起了五进五排的大宅院,门前高悬“追远堂”匾额,煌煌然复兴山东邹氏名门望族派分乍浦之一支系。据统计,乍浦邹氏一族这种兴盛局面前后维持长达150多年。

 

家训化育惕励子孙

 

  邹氏一族,自古沐浴孔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优良传统,千年传承,弘扬美德,不因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住地迁徙、生活艰辛而忽视家教。明末清初,乍浦邹氏始祖见山公在乍浦落地生根,繁衍后代,创立“追远绸布庄”,成就富甲一方、钟鸣鼎食的望族人家。靠的是什么?一靠一身手艺,经营有方;二靠秉承祖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始终将之作为邹氏精神财富。乍浦邹氏一族立身行事以此为本,一意“遵守礼法,温文恭人,处世审慎,虑及后果,积德传家,保持淳厚家风”。正是凭此理念,兢兢业业,言传身教,祖祖辈辈体现出“以德育人”这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乍浦邹氏三世的邹维垣,虽创新不如先辈,但在守成上却多有贡献。随着乍浦市镇扩大,外部竞争对手有后来居上之势。而内部人丁增殖,邹氏老宅不够容纳,开支浩繁,集中管理体制日渐受到压力。于是,在邹维垣主持下,将原来由“钟鸣鼎食”转为“分门立户”,但尽力维持庄铺业务。与此同时,邹维垣治家重教,诗礼传家,设置家塾,请塾师,教子弟,警诫“富不过三代”。并立下严格的家规家训,后世几代基本上保持重学遵礼这一家风。


  邹身城先生在新修乍浦邹氏家谱时,将口传及保留于其记忆中的家训家规整理成文,以补在“文革”中付之一炬的《邹氏追远堂家训》及《邹氏家规》。

  《邹氏追远堂家训》有立身、为学、就业、治家、社会、乡国等六个方面。《邹氏家规》有倡导六德、切戒六忌两个方面。


  《邹氏追远堂家训》——


  立身:人生天地间,首要养正气。持躬务严谨,蓄德心地宽。切戒自私心,损人即害己。待人宜宽厚,律己深自省。临财须廉介,见色守本分。掌权勿恋栈,浮名少牵心。胸怀无邪念,风雨立得定。踏实沿正道,迈步有前程。


  为学:人于初生时,浑然无所知,牙牙学语始,积学懂世事。诗书开智慧,技艺凭传习,学者靠博学,专业赖精研。最怕懒与散,蹉跎好年华,不学必无术,愧对养育恩。读书在明理,不在中科第,事事有学问,好学万事成。

  就业:百业无贵贱,士农工商等,行行出状元,贡献受尊敬。创业最可靠,守成亦非易,尽心竭力做,成败均安心。道路须自选,切莫随波流,人各有志趣,才能自知明。方向既坚定,坚持勿松懈,乐在敬业中,有志事竟成。

  治家:亲情贵逾金,家和万事兴。波澜寻常事,家规作准绳。尊老敬长辈,爱幼戒偏心。祖宗年代久,感念须永恒。子孙有贤愚,教导务尽心。宗族同血脉,不以贵贱分。互励共上进,持家赖勤奋。淳朴立家风,忠孝传久长。


  社会:社会大家庭,百姓共组成,祸福常相依,一姓难独成。公益共扶持,急难同关切,矜恤鳏寡孤,协助残老幼。亲和众乡邻,诚信交友朋,见义勇援手,排难助解纷。去蛀除仇寇,守身如守玉,崇德遵法纪,齐家国治平。


  乡国:居安须思危,家国难永恒,富贵无三世,承平鲜百稔。红毛船炮利,倭寇时窥伺,明清五百载,警讯未停息。身处海湾边,祸福不由己,台洪岁岁来,灾难常天降。未雨先绸缪,有备减损伤,男儿当自强,保国卫家乡。


  《邹氏家规》——


  倡导六德:忠孝友爱、诚心和谐、诗礼传承、兼熟书史、立德立言、敬业勤俭。


  切戒六忌:切戒吸毒、嫖娼纳妾、赌博投机、取不义财、徇私枉法、游惰好闲。


  具六德者,举族共敬之,视为邹氏楷模;凡违禁忌,合族视为耻辱,告诫不听除名。


  这些家训家规,没有华丽辞藻和深不可测的玄深哲理,却似润物细无声,惕励着邹氏子孙自强自立、忠信做人,而谆谆教诲,又蕴含在邹氏一族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让人再一次领悟到乍浦古镇名门邹氏三百年传承经久不衰的一个奥秘。

 

 

邹璟编纂《乍浦备志》

 

  在平湖市档案馆,至今还珍藏着道光六年修纂的地方志《乍浦备志》36卷。《乍浦备志》是乍浦望族邹氏后裔邹璟编修而成的一部乍浦地方志。


  《乍浦备志》的卷首为序文、凡例、目录。志分十六卷,为地图、山水、城池、书院、公署、关梁、古迹、积贮、土产、祥异、海塘、兵制、汛守、军饷、职官(二卷)、武秩、宦绩、选举、祠祀、丘墓、人物(六卷)、寺观、释道、艺文(六卷)、杂记。卷末为跋。全书详尽记述了大量的史实,也为后来人编修《乍浦续志》、《乍浦黄山志》、《乍浦新志》、《乍浦镇志》等地方志提供了大量可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邹璟是怎样一个人?他又为何要编修《乍浦备志》?


  据2010年版《乍浦镇志》记载——


  邹璟:(生卒年不详)字元培,号芷珊,自命“南园老人”。诸生,按成例授职州同。性颖敏,工诗文,为人通晓世事。深研所藏省州县志及乡邦典籍,于道光六年纂就《乍浦备志》。著有《南园杂识》、《乍浦竹枝词》。


  据有关史料和邹氏后裔介绍,邹璟为乍浦望族邹氏五世,自幼聪明伶俐,腹有诗书气自华。乍浦邹氏自从三世邹维垣开始设置书塾,注重“治家重教、诗礼传家”,经过邹氏三世邹维垣和四世邹思九两代人的努力,维护世家名门传统,倡导吟诗、著书、建祠堂、修家谱,坚持以此为传承世家所必需。到了邹璟这一代,他遵父邹思九之遗嘱,与兄弟们共同出资建成了“邹氏追远堂宗祠”,并筹集田地一百余亩、市房二十余间,作为常年春秋两祭和维护祖坟基本经费,亦用以资助贫困和鼓励读书。邹璟好学不倦,常自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奋时”,坚持夜读,终于科举有成,入资“州同”。


  道光二年(1822),热心于本地方志的邹璟考虑到自《九山志》、《九山续补志》及《乍浦续志》以来又已过去三十余年,其间人物之迭出,官绩之递增,海塘兵制之修举,职官、科甲、书院、艺文之昭著,祠祀、丘墓、古绩、寺观之废兴,举凡见闻所及,不有以证今而传后。惧其日久事湮。于是,邹璟决心编修《乍浦备志》。


  一般地方志编修都是以官方机构组织,以多年的群体力量才能完成,而《乍浦备志》则是由邹璟以一人之力,收集了省、府、县中资料和乍浦的地方传记,独自修志,经历四年,五易其稿,到道光六年(1826)终于修成《乍浦备志》36卷。


  翻阅和研究邹璟编修的《乍浦备志》36卷,我们可以从邹璟在《乍浦备志》中的自序找到他编修《乍浦备志》的目的和过程。邹璟在《乍浦备志》中自序写道——


  乍浦僻在海隅,未析县以前属海盐,既析县以后属平湖。前明时一皆附载邑志,未有专书。国朝康熙四年,吾里李潜夫先生始作《九山志》,上下二卷,在山言山,山以外弗录也。厥后宋双颖先生起而续补之,乃由山及城市焉。至其弟话桑先生复起而纂修之,改其名曰《乍浦志》,分城市、山川、武备、职官、人物、外记为六卷。继复有续纂二卷。条分缕析,事核文详。洵足与海、平邑志后先媲美矣。顾自续纂以来,迄今已三十余年。其间人物之迭出,官绩之递增,海塘兵制之修举,职官、科甲、书院、艺文之昭著,祠祀、邱墓、古绩、寺观之废兴,举凡见闻所及,不有以证今而传后。余惧其日久事湮,无微不信也,爰不揣度陋编辑《备志》。考之往牒记载,参之故老传闻,略者详之,遗者补之,谬者正之,其罔所证据者概不敢混入简编,以遗訾议。盖自癸未仲夏以迄于今,历年者四,先后凡五易稿而始告竣焉。异日若有大雅君子纂修郡邑志,以黼黻太平之盛,采访及之,或亦未必无小补云尔。共襄厥事者,徐君雪庐、陈君国器主删润之职;许君德水司校雠之任。至于搜先哲遗书以资考证,则钱子海芗,绘山水诸图以备批览,则钟子、秋塍之二人者,亦皆与有力焉。


  吴兴的徐熊飞为邹璟之好友,他在为《乍浦备志》作序时对邹璟深表赞叹——


  读书敦行,诗古文词皆深造古人堂奥,盛赞邹璟在编修《乍浦备志》时博综旧志,网罗群籍,亲历群山众壑,考证金石遗文,参以耳目之所闻见,凡前此所未详者,一一补其阙遗,辨其舛误,焕然有条而不紊,庶几质而不俚,赡而不秽者与!此乡地志,权舆于龙湫山人之志九山,后人增之续之补之,至宋话桑明经撮群志之要,纂《乍浦志》六卷,颇为远近所称许。今此书详别部居,事取其信,文法乎古,与明经《乍浦志》同为海滨文献所荟萃,其足羽翼《图经》,彪炳掌故,不朽于世无疑也。


  与邹璟有四十载友情的陈璞在为邹璟的《乍浦备志》作序中也如此说道——


  性颖敏,善读书,作诗文搦管辄就。为人浑厚而精明,于世事无所不通晓,天人之感应,理数之乘除,昭昭若黑白分也,一切名教纲常之义、人情风俗之关,以及余庆余殃之验,与人言辄娓娓不倦,所著诗古文词并《南园杂识》若干卷,知言者率一望而可以略得其人之大凡,而其述旧闻,昭来世,不惜竭三数年之探讨以汇萃之者,则莫如近时所纂《乍浦备志》一书。语有之,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显然,邹璟以一人之力修成《乍浦备志》36卷,这是乍浦望族邹氏对乍浦的又一大贡献。(3月28日嘉兴日报平湖版)


关闭
打印
当前位置 : 首页 > 
> 美丽港区 > 历史人文

乍浦名门邹氏三百年传承(上)

发布日期: 2018-11-30 14:08:03

信息来源:嘉兴港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

浏览次数:

古镇名门乍浦寻根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一个姓氏源自何时何地,原始祖究竟是谁,居住在何方,自己的家族经历了怎样的繁衍变迁,有着多少值得传承的家风美德?那种流淌自祖先血管中的神秘力量是如何在家族中建立起一种强大的心理凝聚力?进而,又成为一个家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又与时俱进、再创辉煌的原动力。2014年,乍浦籍知名人士邹身城先生连续两次致信乍浦镇相关部门,既表达思乡思友之情,更期望在乍浦立起一块“杭州湾乍浦港兴衰见证铭箴”碑。


  邹身城先生是乍浦邹氏望族后代,生于1927年,现定居杭州。他幼时曾在乍浦三山会馆内的九峰小学求学,13岁离乡,迄今已七十余载。青壮年忙于升学、转学、就业、调动,辗转流徙,晚年定居杭州。安定以后,反“平添思乡之情,而发寻根之想”。


  邹身城先生是一位在史学研究领域颇有成就的学者,曾几次被特聘为《平湖县志》顾问。他的寻根问祖,引起了乍浦镇相关领导的重视,相关领导也几度专程拜访了邹先生。原来,邹氏一族于乍浦寻根问祖由来已久,而2014年的邹氏一族重聚,让邹氏族人的寻根心情更为迫切。2014年10月2日,风和日丽,秋风送爽,在共和国65岁生日之际,邹氏族人离散半个多世纪后终于在乍浦重聚。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杭州、苏州等五地的亲友共计25人,他们代表了乍浦邹氏的九世、十世、十一世后裔。聚会亲友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邹竞,还有教授、博导、研究员5人,厅级干部3人,诗人、散文家、翻译家各一人,医师1人,在读研究生2人,可谓人才济济。我国著名的材料专家汪光裕博士,闻讯后也专程赶来参加邹氏家族重聚盛会,因为他是已故的邹氏八世后裔、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邹元爔院士的得意门生。邹氏海外族裔也发来专电致贺。


  聚会席间,大家按照旧时邹氏“长子长孙”主持家政的“族长制”传统,一致推举现家族中最年长且德高望重并唯一掌握“家族密码”的史学家邹身城为族长。然后由族长邹身城牵头筹划寻根问祖有关事项,并以邹氏家族乍浦起源纪念集的形式,编写《家风清正社会和谐——古镇名门三百年传承》文献。


  不久,邹身城以邹氏家族世居乍浦三百余年之经历,撰写了《杭州湾乍浦港兴衰见证铭箴》一文,其中写道——


  余家世居乍浦,与古镇命运相共。始祖初来定居时,全镇居民仅数百户。赖海湾为生,而苦于东洋倭寇时来骚扰。加以郑氏与满清隔海对峙,以致海岸封锁,民不聊生。俟康熙扩军出海,统一台湾,并威慑倭寇,海疆安靖,始利海港发展。吾祖先世业染织,欣逢国泰民安,及时扩建邹氏追远堂布庄,开发多种产品,运销东洋与南北洋。吸引远近客商,百舸争来,繁茂市场。继花布业之后,百业兴起,木业、水产、瓜果,呈后来居上之势,四大支柱行业协力助推,乍浦由千人小镇勃兴成为拥有八万多人口之杭州湾一带最大海港,一度达到四倍于上海之规模。盖上海在正式开埠之前居民不足两万。为此人们赞誉四大行龙头“伊、颜、陈、邹”为四大望族。港口之繁荣局面,持续近两百年,而邹见山率先革新产业推动海运之功不可没焉。进入近代,外寇内乱,战火频发。邹晓听眼看海塘布庄毁于一旦,率百家富商由内河撤往上海。途遭土匪袭击,赖晓听兄弟手执火枪,兀立船头开路,击散盗匪,保留一点资金,于战后从事复业。奈五口通商后洋商拥入,土产凋零,乍浦港几度衰落。邹修焘挟余资赴上海创业,开办扬子航业公司。先期颇著业绩,遭日商联合六国大公司挤压而破产。时唯孙中山考察乍浦具有一定竞争潜力,著《建国大纲》设计复兴乍浦附近为“东方大港”。奈何艰于条件,一时难能实现。抗日军兴,人口流散,分往外地谋生。其中邹氏遵家训“崇教好学”,后裔名人辈出。有参加抗日袭击日军据点,有赴欧美留学,学成归国,献身科研,成为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导者多人。有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有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为故乡争得荣誉。游子身在远方,心系故土。目睹东方大港重启宏图,预祝早日与上海国际自贸区加强联系,必将成就国际航运中心有力辅翼。但须警惕东邻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宜警钟长鸣,免蹈覆辙。缅怀海洋文明,其衰也忽,其兴也勃,事在人为,有厚望焉。


  这既是对乍浦历史记述的补充,又是乍浦邹氏家族繁衍变迁及寻根问祖、传承家风的如实记录。邹氏一族对故乡乍浦的拳拳之心和赤子情怀,使人深受感动。2015年10月9日,平湖市纪委书记徐春华及有关方面领导专程赴杭州拜访邹身城先生。2015年11月,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杭州湾乍浦港兴衰见证铭箴》碑在乍浦观山的葫芦城旁竖立起来,既向大家昭示了东方大港的一段辉煌历史,也讲述着乍浦古镇名门邹氏三百年的传奇故事。

 

一路逃难来到乍浦

 

   明末,邹氏一族由北方南来。在继续南迁的邹氏一族中,一位叫邹阿宝的姑娘在跟着年迈体弱的父亲一路辗转时,不幸与族中其他亲人失散,父女俩只得相依为命,一路坎坷。此时又偏逢两江激战,清军大肆屠戮,令后世惊魂的便有“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然后又延及无锡、湖州一带。南逃之中,邹阿宝父女俩整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忽然有一天,邹阿宝父女在逃难路上偶见一位少年,孤单一人,也是不胜惶恐。经过了解,这位少年姓王名玉弟,因为战乱成了一名孤儿。同为天涯沦落人,便结伴而行。玉弟比阿宝小2岁,一路上,阿宝和玉弟就姐弟相称,互相照顾。阿宝之父看玉弟为人忠厚老实,就想招他为入赘女婿。玉弟一口答应,三人就结为一家继续南行。最后,他们来到了古镇乍浦。据邹身城先生考证,邹氏阿宝三人初到乍浦时,正是倭寇不断来我东南沿海骚扰之后。经倭寇多次掠杀,乡镇村落残破,市镇萧条。历史上,乍浦沿海居民大都赖捕鱼和海运谋生,倭寇骚扰乍浦,百姓眼看出海危险,纷纷逃离港湾,其时,乍浦镇居民仅剩下二三百户。但邹氏阿宝父女还是决定在乍浦停留下来。因为,他们看准了乍浦是个适合创业的好地方。一是乍浦当时是棉花种植区,当地农村有种棉纺纱织布的传统,而自宋元开始就经营纺纱织布的邹氏家族,到阿宝时,仍有一手祖传的染织好手艺,这是白手起家创业的基础。二是乍浦有海运港口和直通大运河的内河码头,水上交通方便,这是经商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当时的邹阿宝不但有经营头脑也颇具创业能力。初到之时,在邹氏三人一无住房可居,二无田地可种的状况下,他们就是靠染织手艺和勤劳的双手,白手起家创业,逐渐积累资本,为开创和奠定乍浦邹氏一族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见山出世落地生根

 

    邹氏三人最初定居在乍浦的什么地方呢?据邹身城先生从祖辈那里口传下来的记忆,邹家老宅当在乍浦镇的西巷。


  乍浦镇的西巷在海塘的北侧,是属于乍浦镇西面的一块宝地。明代汤和到乍浦度地筑城,在乍浦筑起了一座高二丈、周九里的四四方方城墙。乍浦城墙的墙基用青条石修筑,城楼上则用硕大的城砖平砌而成,非常坚固。城墙里面的夯土,取之于城墙外围约三丈之外,取土之处后来就成为乍浦的护城河。这样,原本与乍浦镇相连的西巷,就被一条护城河挡在了乍浦城外,用现在的话说,乍浦镇的西巷事实上是位于乍浦古城西面、护城河外的一处城乡接合部。但乍浦巩固海塘和城墙后,便带动了后来地方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邹阿宝父女及女婿王玉弟初来乍浦时,见百姓逃离后的乍浦镇只剩两百来户百姓,而乍浦城的西巷一带当时更是人烟稀少十分冷清。但也正是乍浦西巷当时这种人烟稀少的环境,才有利于外来人口的移居。同时西巷因为南面紧靠大海,有停靠海船的码头,东面是直通乍浦塘的护城河及内河码头,水上交通十分方便,这是创业经营的有利条件。邹阿宝父女及女婿选中西巷这块风水宝地安家落户定居下来确是具有发展眼光。


  邹氏三人在乍浦西巷定居下来后,第一件事就是白手起家创业。阿宝勤俭干练,又有纺织手艺,主持家务;王玉弟协助妻子做营销业务;邹太公则里里外外帮忙,一家人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不久,阿宝有了身孕。十月怀胎分娩之日,当阿宝听到小孩的第一声啼哭,她就问玉弟,是男是女?当阿宝说是个男孩时,阿宝脸上顿时一片灿烂。玉弟让阿宝给孩子取个名字,阿宝想了想问玉弟:“你开门第一眼看到什么?”玉弟答:“看见对面是群山。”于是,邹阿宝脱口而出:“那就叫见山吧。”就这样,生于乍浦的邹氏长子邹见山从此成为北方邹氏南迁至乍浦之始祖。以乍浦邹氏“见山公”落地生根乍浦为始祖起,乍浦邹氏至今三百年,已有了十一代的传承。

  名门望族之桂冠,绝非容易得来。中国文史出版社《世家大族》课题组编的《金平湖下的世家大族》,记载了早期移民乍浦的“伊、颜、陈、邹”四家族对乍浦兴盛和发展之功不可没。所谓“世家大族”,是指一个家庭定居一地在某个领域具有一定作为,且其子孙能世承家业,方可称为世家。《金平湖下的世家大族》还认定,所谓“世家”,主要依据有三个方面,一是纂修家谱的;二是建有祠堂的;三是地方文献中载录家族人物较多的。至于“大族”,则强调家族的影响力之非同一般。乍浦邹氏入选为乍浦世家大族,以上条件全部具备,而且相当出色。

 

邹氏布庄兴盛西巷

 

  邹氏一家在乍浦定居后,从先祖邹阿宝父女及女婿玉弟凭手艺创业开始,到见山在乍浦出生,算是正式在乍浦落地生根。乍浦邹氏九世裔孙、知名史学专家邹身城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邹氏见山公赖母心灵手巧,织染养家哺育后嗣,传承生产技术。”事实确实如此,据邹身城先生忆及祖辈传下来的邹家历史,随着邹见山日渐长大成人,很快子承母业,挑起了家庭经营的重任。他发现乍浦当地农民普遍种棉养蚕,但农民的棉花、蚕茧生产还停留在自种自给的原始阶段,不重加工,更不重外销,而且棉纱织品大都素色,织与染也相脱节。于是,邹见山发奋图强,在乍浦西巷开起了“追远绸布庄”,兼有织坊与染坊,织坊和染坊还特意请来专业师傅管理。“追远绸布庄”渐渐以多种花色品种受到乍浦及乍浦以外百姓的欢迎。“追远绸布庄”的销售渠道也越来越宽,从一开始的小打小闹零售,到小批量的批发,后来又发展到外销,生意越做越活跃。而随着“追远绸布庄”业务的扩展,织机与雇工也相应增加,一时形成了初具资本主义萌芽的工商模式。尽管如此,邹氏一门男女老少仍然在自家作坊里勤劳如故,全家人与雇工一起劳动,见山公同时要求自己的孩子尊敬师傅,勤学技艺,严禁游手好闲的纨绔陋俗。事实上,正是见山公在乍浦落地生根后继承了母亲邹阿宝开创的基业,一门心思经营家庭作坊“追远绸布庄”,才使他们在乍浦白手起家创业的纺织业步步上升,为后代人持续经营百年老店“追远绸布庄”奠定了基础。


  尽管邹见山的“追远绸布庄”销售渠道内外皆有,生意也越做越活跃,但染织、贩布因遇到海禁等导致的运输不畅诸多原因,“追远绸布庄”曾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经营并不理想。但也正所谓贵在坚持,随着海疆安靖,“海禁”解除,海港开放,乍浦的海港贸易重又进入发达阶段。市场的繁荣助推了乍浦这个原来只有千人的小镇,趁着海疆安定而大步崛起,不长时间即勃兴成为杭州湾口岸最大名镇,镇上居民连同外来流动人口一度在五六万人以上,而当时尚未正式开埠的上海城市人口才不足两万。乍浦诸多商家善于利用外部良好局面借势创业,还能及时革新经营方式、生产技能、营销渠道、作坊规模、街市布局,并以主行带动百业,促进了乍浦海港大发展。乍浦邹氏“追远绸布庄”也由此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

  邹氏“追远绸布庄”所在的乍浦西巷塘一带旺季时常停满外来船舶。这时,已是乍浦邹氏二世的邹见海已然挑起“追远绸布庄”的重任。他看到乍浦西巷塘一带货运兴旺,觉得这是发展业务的良好机会。于是,他在西巷塘沿街设置了接待客商的客店,对外来船舶的客商管吃、管住、管休闲。同时在街旁建有发货的货栈,配有搬运装卸的劳力,还设置出售活用品、土产特产的小商店。在西巷街市后面,邹家又陆续造起了可容雇工食住的房子及库房。据记载,乍浦西巷“追远绸布庄”的食堂一度有百余人进餐,每到开饭时间,布庄就要敲钟提醒员工。如此“钟鸣鼎食”,就是当年“追远绸布庄”的真实写照。同时,邹氏“追远绸布庄”转变经营方式,把原先限于内销土布加工的低端行业提升为内外结合,外销为主,又在改进印染质量、增多花式品种上下功夫,从而扩大了邹氏“追远绸布庄”的规模和营销渠道,逐步打响了“追远堂”品牌,从而吸引了东洋日韩、南洋闽广、北洋鲁冀的商贾。这也是邹见海继其父邹见山后兴业鼎盛的一个时期,而一业带头,百业同盛,邹氏“追远绸布庄”与其他乍浦大族一起,推动了乍浦古镇的空前繁荣,乍浦古镇四大望族“伊、颜、陈、邹”由此名扬四海。


  “康乾盛世”使邹氏家族发家致富,终于在乍浦大起家业,在当时建起了五进五排的大宅院,门前高悬“追远堂”匾额,煌煌然复兴山东邹氏名门望族派分乍浦之一支系。据统计,乍浦邹氏一族这种兴盛局面前后维持长达150多年。

 

家训化育惕励子孙

 

  邹氏一族,自古沐浴孔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优良传统,千年传承,弘扬美德,不因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住地迁徙、生活艰辛而忽视家教。明末清初,乍浦邹氏始祖见山公在乍浦落地生根,繁衍后代,创立“追远绸布庄”,成就富甲一方、钟鸣鼎食的望族人家。靠的是什么?一靠一身手艺,经营有方;二靠秉承祖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始终将之作为邹氏精神财富。乍浦邹氏一族立身行事以此为本,一意“遵守礼法,温文恭人,处世审慎,虑及后果,积德传家,保持淳厚家风”。正是凭此理念,兢兢业业,言传身教,祖祖辈辈体现出“以德育人”这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乍浦邹氏三世的邹维垣,虽创新不如先辈,但在守成上却多有贡献。随着乍浦市镇扩大,外部竞争对手有后来居上之势。而内部人丁增殖,邹氏老宅不够容纳,开支浩繁,集中管理体制日渐受到压力。于是,在邹维垣主持下,将原来由“钟鸣鼎食”转为“分门立户”,但尽力维持庄铺业务。与此同时,邹维垣治家重教,诗礼传家,设置家塾,请塾师,教子弟,警诫“富不过三代”。并立下严格的家规家训,后世几代基本上保持重学遵礼这一家风。


  邹身城先生在新修乍浦邹氏家谱时,将口传及保留于其记忆中的家训家规整理成文,以补在“文革”中付之一炬的《邹氏追远堂家训》及《邹氏家规》。

  《邹氏追远堂家训》有立身、为学、就业、治家、社会、乡国等六个方面。《邹氏家规》有倡导六德、切戒六忌两个方面。


  《邹氏追远堂家训》——


  立身:人生天地间,首要养正气。持躬务严谨,蓄德心地宽。切戒自私心,损人即害己。待人宜宽厚,律己深自省。临财须廉介,见色守本分。掌权勿恋栈,浮名少牵心。胸怀无邪念,风雨立得定。踏实沿正道,迈步有前程。


  为学:人于初生时,浑然无所知,牙牙学语始,积学懂世事。诗书开智慧,技艺凭传习,学者靠博学,专业赖精研。最怕懒与散,蹉跎好年华,不学必无术,愧对养育恩。读书在明理,不在中科第,事事有学问,好学万事成。

  就业:百业无贵贱,士农工商等,行行出状元,贡献受尊敬。创业最可靠,守成亦非易,尽心竭力做,成败均安心。道路须自选,切莫随波流,人各有志趣,才能自知明。方向既坚定,坚持勿松懈,乐在敬业中,有志事竟成。

  治家:亲情贵逾金,家和万事兴。波澜寻常事,家规作准绳。尊老敬长辈,爱幼戒偏心。祖宗年代久,感念须永恒。子孙有贤愚,教导务尽心。宗族同血脉,不以贵贱分。互励共上进,持家赖勤奋。淳朴立家风,忠孝传久长。


  社会:社会大家庭,百姓共组成,祸福常相依,一姓难独成。公益共扶持,急难同关切,矜恤鳏寡孤,协助残老幼。亲和众乡邻,诚信交友朋,见义勇援手,排难助解纷。去蛀除仇寇,守身如守玉,崇德遵法纪,齐家国治平。


  乡国:居安须思危,家国难永恒,富贵无三世,承平鲜百稔。红毛船炮利,倭寇时窥伺,明清五百载,警讯未停息。身处海湾边,祸福不由己,台洪岁岁来,灾难常天降。未雨先绸缪,有备减损伤,男儿当自强,保国卫家乡。


  《邹氏家规》——


  倡导六德:忠孝友爱、诚心和谐、诗礼传承、兼熟书史、立德立言、敬业勤俭。


  切戒六忌:切戒吸毒、嫖娼纳妾、赌博投机、取不义财、徇私枉法、游惰好闲。


  具六德者,举族共敬之,视为邹氏楷模;凡违禁忌,合族视为耻辱,告诫不听除名。


  这些家训家规,没有华丽辞藻和深不可测的玄深哲理,却似润物细无声,惕励着邹氏子孙自强自立、忠信做人,而谆谆教诲,又蕴含在邹氏一族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让人再一次领悟到乍浦古镇名门邹氏三百年传承经久不衰的一个奥秘。

 

 

邹璟编纂《乍浦备志》

 

  在平湖市档案馆,至今还珍藏着道光六年修纂的地方志《乍浦备志》36卷。《乍浦备志》是乍浦望族邹氏后裔邹璟编修而成的一部乍浦地方志。


  《乍浦备志》的卷首为序文、凡例、目录。志分十六卷,为地图、山水、城池、书院、公署、关梁、古迹、积贮、土产、祥异、海塘、兵制、汛守、军饷、职官(二卷)、武秩、宦绩、选举、祠祀、丘墓、人物(六卷)、寺观、释道、艺文(六卷)、杂记。卷末为跋。全书详尽记述了大量的史实,也为后来人编修《乍浦续志》、《乍浦黄山志》、《乍浦新志》、《乍浦镇志》等地方志提供了大量可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邹璟是怎样一个人?他又为何要编修《乍浦备志》?


  据2010年版《乍浦镇志》记载——


  邹璟:(生卒年不详)字元培,号芷珊,自命“南园老人”。诸生,按成例授职州同。性颖敏,工诗文,为人通晓世事。深研所藏省州县志及乡邦典籍,于道光六年纂就《乍浦备志》。著有《南园杂识》、《乍浦竹枝词》。


  据有关史料和邹氏后裔介绍,邹璟为乍浦望族邹氏五世,自幼聪明伶俐,腹有诗书气自华。乍浦邹氏自从三世邹维垣开始设置书塾,注重“治家重教、诗礼传家”,经过邹氏三世邹维垣和四世邹思九两代人的努力,维护世家名门传统,倡导吟诗、著书、建祠堂、修家谱,坚持以此为传承世家所必需。到了邹璟这一代,他遵父邹思九之遗嘱,与兄弟们共同出资建成了“邹氏追远堂宗祠”,并筹集田地一百余亩、市房二十余间,作为常年春秋两祭和维护祖坟基本经费,亦用以资助贫困和鼓励读书。邹璟好学不倦,常自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奋时”,坚持夜读,终于科举有成,入资“州同”。


  道光二年(1822),热心于本地方志的邹璟考虑到自《九山志》、《九山续补志》及《乍浦续志》以来又已过去三十余年,其间人物之迭出,官绩之递增,海塘兵制之修举,职官、科甲、书院、艺文之昭著,祠祀、丘墓、古绩、寺观之废兴,举凡见闻所及,不有以证今而传后。惧其日久事湮。于是,邹璟决心编修《乍浦备志》。


  一般地方志编修都是以官方机构组织,以多年的群体力量才能完成,而《乍浦备志》则是由邹璟以一人之力,收集了省、府、县中资料和乍浦的地方传记,独自修志,经历四年,五易其稿,到道光六年(1826)终于修成《乍浦备志》36卷。


  翻阅和研究邹璟编修的《乍浦备志》36卷,我们可以从邹璟在《乍浦备志》中的自序找到他编修《乍浦备志》的目的和过程。邹璟在《乍浦备志》中自序写道——


  乍浦僻在海隅,未析县以前属海盐,既析县以后属平湖。前明时一皆附载邑志,未有专书。国朝康熙四年,吾里李潜夫先生始作《九山志》,上下二卷,在山言山,山以外弗录也。厥后宋双颖先生起而续补之,乃由山及城市焉。至其弟话桑先生复起而纂修之,改其名曰《乍浦志》,分城市、山川、武备、职官、人物、外记为六卷。继复有续纂二卷。条分缕析,事核文详。洵足与海、平邑志后先媲美矣。顾自续纂以来,迄今已三十余年。其间人物之迭出,官绩之递增,海塘兵制之修举,职官、科甲、书院、艺文之昭著,祠祀、邱墓、古绩、寺观之废兴,举凡见闻所及,不有以证今而传后。余惧其日久事湮,无微不信也,爰不揣度陋编辑《备志》。考之往牒记载,参之故老传闻,略者详之,遗者补之,谬者正之,其罔所证据者概不敢混入简编,以遗訾议。盖自癸未仲夏以迄于今,历年者四,先后凡五易稿而始告竣焉。异日若有大雅君子纂修郡邑志,以黼黻太平之盛,采访及之,或亦未必无小补云尔。共襄厥事者,徐君雪庐、陈君国器主删润之职;许君德水司校雠之任。至于搜先哲遗书以资考证,则钱子海芗,绘山水诸图以备批览,则钟子、秋塍之二人者,亦皆与有力焉。


  吴兴的徐熊飞为邹璟之好友,他在为《乍浦备志》作序时对邹璟深表赞叹——


  读书敦行,诗古文词皆深造古人堂奥,盛赞邹璟在编修《乍浦备志》时博综旧志,网罗群籍,亲历群山众壑,考证金石遗文,参以耳目之所闻见,凡前此所未详者,一一补其阙遗,辨其舛误,焕然有条而不紊,庶几质而不俚,赡而不秽者与!此乡地志,权舆于龙湫山人之志九山,后人增之续之补之,至宋话桑明经撮群志之要,纂《乍浦志》六卷,颇为远近所称许。今此书详别部居,事取其信,文法乎古,与明经《乍浦志》同为海滨文献所荟萃,其足羽翼《图经》,彪炳掌故,不朽于世无疑也。


  与邹璟有四十载友情的陈璞在为邹璟的《乍浦备志》作序中也如此说道——


  性颖敏,善读书,作诗文搦管辄就。为人浑厚而精明,于世事无所不通晓,天人之感应,理数之乘除,昭昭若黑白分也,一切名教纲常之义、人情风俗之关,以及余庆余殃之验,与人言辄娓娓不倦,所著诗古文词并《南园杂识》若干卷,知言者率一望而可以略得其人之大凡,而其述旧闻,昭来世,不惜竭三数年之探讨以汇萃之者,则莫如近时所纂《乍浦备志》一书。语有之,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显然,邹璟以一人之力修成《乍浦备志》36卷,这是乍浦望族邹氏对乍浦的又一大贡献。(3月28日嘉兴日报平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