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动态
四敢争先 向海图强 | 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路径,获生态环境部点赞!
发布日期:2023-04-14 09:42 信息来源:党群工作部 浏览次数:

嘉兴港区是一个以化工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的开发区,在减污和降碳方面面临着巨大压力,老百姓“谈化色变”。

近年来,港区在化工园区减污降碳扩绿增长上协同发力、系统推进,加强园区污染物源头防控、末端治理能力和机制创新,打造形成绿色一体化循环产业链,实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为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提供了良好借鉴。

 

港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路径获得了国家生态环境部的点赞,入选了全国具有示范价值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

 

“双链”融合,强化源头防控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是港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港区化工园区建立以来,就始终坚持产业循环化、资源集约化、排放清洁化。园区构建了五大循环经济产业链、集中供热和污水集中处理,通过公共管廊实现区内物料循环互供,实现“蒸汽—冷凝水”回用、鼓励企业中水回用和余热发电,燃煤机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开展以来,生产卤化丁基橡胶的浙江信汇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提升企业生产工艺水平、提高环境管理能力及智慧化水平、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投资5600万元实施了全流程绿色节能减污降碳项目。项目全部完成后,预计每年可节约蒸汽30.8万吨、节电1804.8万度,减少VOCs排放17.68吨,减碳8.3万吨,节约成本7676.16万元。

 

在源头防控上,港区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减污降碳的治本之策,在化工产业链上叠加氢能产业链,推动“一化”独大转向“双链”融合。

近年来,港区立足氢能源领域的资源优势,加速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先后组建嘉兴长三角氢能研究中心、氢安全研究中心,建设1.4平方公里氢能产业园,引进十多家头部氢能企业落户,在工业、交通领域推进清洁能源替代试点示范。在嘉兴市首条城际氢能公交线路、首批50台氢能重卡正式投运的基础上,乍浦港区首辆氢能叉车也投入试运行。

 

“三废”协同,优化共治路径

在末端治理上,港区也围绕“协同”大做文章,通过治理工艺和技术创新,推动污染物和温室气体上下游协同、全要素共治。

成立于2017年的港区工业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为化工园区提供污水集中处理服务。该处理厂扩容3万吨/天的扩容提升绿色低碳项目,通过沼气发电、硫代碳高效低碳脱氮、AI智能运维和CO2回收利用等创新技术,对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综合化利用,项目入选“浙江省第一批减污降碳标杆项目”。

项目年污染物减排1928吨、减碳1.8万吨以上,年降低运行费用超7000万元,为上游企业节约处理成本2500万元。

 

港区还制定了“三废”协同的时间表、路线图,拟建设40万吨/年碳捕集综合利用项目,实现废气的综合利用;通过垃圾焚烧飞灰综合利用处置项目,创新应用“飞灰水洗+高温熔融”技术,形成的水淬玻璃体产物应用于混凝土、保温材料,年综合利用危废15.9万吨。

 

“四措”并举,推动制度创新

系统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路径,港区还从推进机制创新、坚持政策引领、强化技术支撑、深化公众参与四个方面发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港区健全“一把手”主抓主推、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减污降碳责任制度体系,以数字赋能推动环保治理精细化,投资6000万元打造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在全省率先建成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平台,在全国首创无异味企业、无异味园区。

 

港区联合清华大学发布全国首个化工园区绿色发展报告,设立绿色发展指数,编制园区“双碳”实施路径专项报告,引导产业绿色转型。在项目环评中开展碳排放评价,将碳排放纳入园区规划环评,倒逼企业低碳转型。建立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引导企业开展“双碳”认证。

港区聘请40多位国内顶级院士专家,成立创新研究院,举办“双碳”论坛、氢能论坛,深化与清华大学、省环科院等合作,联合园区内头部企业成立研发机构,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技术创新与示范项目落地。

港区创新组建“民间闻臭师”志愿队伍,实现群企零距离沟通,彻底扭转“谈化色变”的局面,被人民日报称为“珍贵的探索”,获评浙江省“最美环保人”,成为港区环境信访大幅下降的关键一招。


关闭
打印